現在,我國新冠肺炎的抗疫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囯各地已有序地復工復產,大家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繼續發力。然而,在復工復產中還存在著某些令人擔憂的情況,其中花炮就是一例。雖然花炮企業在3月上旬就已各就各位,但情況不容樂觀,今年到底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令花炮人心中無底,抉策艱難!
據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煙花爆竹協會會長鐘自奇先生介紹,現在全國煙花爆竹每年約有八、九百億元的產值,其中瀏陽200多億元,醴陵、萬載、上栗各100多億元,其他非主產區加起來也有100多億元,即使擠掉水分也在七、八百億元左右。可是,去冬今春由于疫情導致了煙花爆竹消費基本停頓,原本已經安排的春節、元宵焰火晚會被迫取消,老百姓個人消費也大為減少。直到現在,國內市場情況還無法準確搜集把握。同時,國外疫情也日益嚴重,被廹取消了-些訂單,出口情況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今年庫存積壓量空前加大,資金占用風險加劇,企業處境遭遇史上最嚴酷的寒冬。
其實,造成花炮企業困境最主要的桎梏并非完全是疫情,因為疫情畢竟是暫時的,通過全球團結合作、共同抗疫終究可以取勝。只要我們忍耐和克服,咬咬牙總是可以挺過去的,外貿形勢也終究向好。嚴重問題還是出自國內,即某些省市“一刀切”式的禁放。前幾年還只是一些大城市禁放或限放,眼下卻擴展至-些中小城市乃至農村地區。這種全時段、全地域地一律禁放,等于圍堵此一產業,封了門,斷了路,令希望遙遙無期,十分渺茫。
有人認為,煙花爆竹只是一般的消費品,而非關系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似乎可有可無,甚至任其自生自滅。也就是說,人為地將其工業品屬性過度強化,而夸大其對于環保、安全方面的危害性,對其工藝品屬性視若無睹,否定或削弱其藝術性,使其文化功能遭受攻擊。這是當前-種較為普遍的認識,如果任憑此一觀點繼續泛濫,左右決策者的思維,必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后果。
后果之一是將斷送中國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傳統文化。煙花爆竹自一千四百多年前在中國問世以來,一直都是作為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和吉祥喜慶的文化符號而流傳于世的。它不僅為炎黃子孫所喜聞樂見,而且為世界各民族所認同接受,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甚至比我們更加喜愛它。歷史上很多東西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淘汰而灰飛煙滅,唯獨煙花爆竹卻歷久彌新,即使經過了十年浩劫仍在發展,保持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歷代文人墨客對煙花爆竹情有獨鐘,吟詠不絕,僅這方面的詩詞就多達上千首,燃放煙花爆竹的歡樂情景也充溢于中外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