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飯、“關財門”、開財門”,民俗風情與鞭炮煙花密不可分
一年中,除了平時的焰火燃放,人們與花炮關系最為親密的時節就是春節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入暖送屠蘇”,這句人們熟知的詩句,正是春節燃放鞭炮煙花的最佳寫照。
每年春節,不少人在爆竹聲中入睡,從爆竹聲中醒來,卻并不知道為什么過年要燃放鞭炮煙花。事實上,作為傳承千年的產業,鞭炮煙花與民俗風情緊緊相連,春節期間,在哪一天,在哪個時刻放什么鞭炮煙花都是有講究的。
團圓飯、“關財門”、“開財門”,記住這些傳統的鞭炮煙花燃放時間,會讓你的春節更有傳統味道。
團圓飯飯前響鞭炮,寓意團團圓圓
市民王志成回家吃團圓飯,每年都要完成一個任務,就是代表兄弟姐妹,在吃團圓飯前點燃鞭炮,這一傳統他們家已經堅持了十多年了。
“本來我也不懂這些傳統,但是家里的老人說,打一掛鞭子就是一個熱鬧年,一個團圓年。”王志成說,自己是家中同輩人中唯一的男孩,所以這個任務從四五歲開始交給他,一直到今年27歲了,這個傳統還在繼續。“今年我回家過年前還得買幾掛鞭炮。”
在團圓飯前放鞭炮,其實是由來已久的民間舊俗,據長沙《善化縣志》記載:“除夕,設肴饌臘祭祖先畢,合家宴樂,俗語“團年”。除日,更桃符、換春聯,結彩,響爆竹,鳴金鼓,設斗斛,插冬青、梅花于其中。是夕,祀內外神,少長以次行辭年禮。”這一掛鞭炮的響聲其實是表達人們一年結束后團聚的喜悅心情。
舊時有些家庭在放完鞭炮后還會祭祖、拜神之后再吃團圓飯,但是現在大部分家庭都不再進行這些環節。
“堅持了十多年,已經變成了習慣。”王志成說,當一家人圍坐在桌邊等著鞭炮響起時,確實讓他感覺到了獨特的春節味道。
關財門放完鞭炮閉門,寓意財不外流
除了吃團圓飯,除夕當天還有一個時刻,讓人們至今保持著放鞭炮的傳統,那就是晚上12點“關財門”的習俗。
“關財門”的習俗最早是為了躲債。據胡樸安的1923年《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長沙)除夕辭年畢,用紙條書“衡門衍慶”四字,將大門閉固,無論何人不許出進,謂之封財門。窮人多有借此避債者。
但是這一習俗到后來演變成為了人們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能夠招財進寶,擁有豐厚物質生活的保障或享受。
“我們家每年都會堅持‘關財門’。”市民吳靜說,家里的老人每年除夕夜要求家人必須在晚上12點前回家,因為家家戶戶都會在晚上12點燃放鞭炮“關財門”。在“關財門”之后,是不可以再開門的,必須要等初一的上午“開財門”后,才能開門讓家人進出或接待客人,“關財門”之后家里的一切都是“財”,寓意“財不外流。”
每到新年,人們總是愿意討個好兆頭,吳靜說自己所住的小區,基本上每年除夕12點過后就是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關了財門,才能放心入睡。
而商店則將“關財門”提早到店鋪放假休息的前一天進行。
開財門新年第一響,寓意財源滾滾
“關財門”后,就對應著大年初一的“開財門”。
大年初一到,家家戶戶開大門。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除舊迎新。
“以前是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者說開財門。”一位關注花炮民俗的業界人士表示,有的地方連放什么鞭炮都有講究。
“開門炮”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同時,有些人認為,“開財門”的鞭炮越早放越好,所以每年大年初一清早就能聽到不少人開始燃放鞭炮。
普通家庭中的開財門為大年初一,而大小店鋪則一般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除了團圓飯、“關財門”、“開財門”這些較為集中的煙花爆竹燃放的時間,瀏陽各地區燃放的習俗也有不同,例如有的鄉村會在春節期間客人來拜年時燃放鞭炮,有的家庭會在夜晚帶著孩子一同燃放玩具煙花。
春節期間,每一個鞭炮煙花的燃放,事實上既是民俗傳統的延續,也是人們在表達除舊布新的喜悅心情,有了鞭炮煙花,這個春節的年味才更傳統更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