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周刊》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較為詳實地報道了對煙花爆竹禁放、限放的理解與分析,并且通過對北京、江蘇、上海等幾個大城市政策的比較,透露了官方媒體對煙花爆竹禁放還是限放的態度。
經過長時間的霧霾困擾,民眾及媒體對“煙花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元兇”這一觀點已然推翻,報道中也較為客觀的闡述了煙花爆竹短時間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新聞的主要論點也不在于煙花爆竹是否污染環境,而在禁放、限放煙花爆竹哪個是更為進步、民主的做法。從論點上也能看出,煙花爆竹所謂的嚴重污染本已經清者自清,這個不白之冤也在時間的洗禮下慢慢昭雪。
報道中使用了北京2005年禁放時公安干警巡查有人偷放煙花爆竹時拍的一段視頻。這個視頻體現出的是對煙花爆竹一刀切時,熱愛民俗文化的那部分市民依然難以割舍的熱愛,而公安干警巡查時則耗費了極大的管理成本。當改為限放時,大家都能有序地在指定地點燃放,覺得煙花爆竹嘈雜的不會被影響,熱愛煙花爆竹的仍然能感受到美與樂,大家各取所需,同時也便于環衛工人清掃、公安消防監督風險。
同時,又以江蘇的不禁不限、宣傳為主與上海的一刀切做了對比。報道中顯示,不禁不限的蘇州春節期間的空氣質量與禁放的上海基本無二,同時也援引國家行政學院竹教授的話:“公共政策的制定,應該盡量照顧到少數人的需求,贊揚蘇州在對待煙花爆竹方面的態度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上的科學與寬容。”同時又以煙花爆竹燃放為藥引,明確我們的未來應該是將“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需要以老百姓的要求為導向,不能拍屁股制定個政策就讓老百姓立馬接受,這與社會發展相悖。
2016年以來,央視罕見的多角度報道了煙花爆竹,同時媒體態度也越來越客觀明確,這一方面說明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在環保安全上做的功夫開始得到了社會與媒體的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民眾與媒體對煙花爆竹的所謂污染也越來越清楚客觀。
同時,社會的發展對政府轉型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對待煙花爆竹的態度正如報道中竹教授所言,其實折射出的是執政方針的轉變。服務型政府的宗旨是對民眾愿景的尊重和寬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要更民主和智慧,一刀切顯然是沒有考慮到管理成本與施政效果。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匯集,煙花爆竹近年來嚴峻的媒體形勢已經開始緩和,嚴苛的政策寒冬也正在慢慢消散。可以預見的是,企業如果繼續強化文化宣傳、產品研發,煙花爆竹是不會出現大的滑坡,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