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過一句這樣的表述:“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寥寥數字卻濃縮成父輩們的“花炮人生公式”。
父輩是較為典型的中國農民,農民對土地、莊稼都有著宗教般的眷戀與熱情。所以縱然是在花炮之鄉,早期的花炮生產,充其量只能算是農閑時的一門副業。
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成效突顯,中國經濟呈現著爆發式的增長。世紀之交的9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馬云在杭州家中創辦了阿里,馬化騰創辦了騰訊,陳天橋創辦了盛,締造了一個個創業神話。巧的是,也是在這一年,我們的父輩做了一個極為冒險的決定----洗腳上田,上山辦廠。對于靠天討日子的中部農民來說,辦廠談何容易呀。這需要拿出一輩子的積蓄,透支所有的信用,賭上半輩子的沉浮。也許是為了身邊娃、枕邊人,也許是不甘落后。可就是這個抽了幾袋悶煙后的決定,卻開啟了花炮工業化的進程。如果你認為這不足為奇,也就是幾袋煙的事情。那我可以告訴你,50萬對于當時的馬云、馬化騰都尚屬不易,更何況僅憑耕種的“佃農”。在我們這些花炮人眼中,這個決定甚至乎可以與當年鄧爺爺南巡時所畫的那個圈相提并論。
“農不如工”像符咒般的靈驗,十幾年的努力,著實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如果你來到花炮之鄉,會驚訝的發現,即使在毫不起眼的縣隅鄉村,時常能看見漂亮的小洋樓小轎車。這里的農民大多都開始買菜做飯,朝九晚五的上班了。隨便問個人,都能給你講上幾個花炮老板的創業傳奇。如果你認為成功竟簡單得連農民都沒有難度。那我要告訴你,任何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不為外人知曉的艱辛,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青春年華。成功只是一個結果,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然而行業發展總是在跌宕中前行。時至今日,在花炮工業進程中,工廠的機械聲與市場的需求聲之間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買方市場效應突顯,行業門檻在不斷提升,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這給已近暮年的父輩們出了一道難題。本已趨于平靜的工作生活再起漣漪,好似才熬到解甲歸田享受天倫的那一天,卻被告知“退休”年齡延長了。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正當有人關門開溜,悲觀絕望的時侯,我們的父輩卻重新披上戰袍,轉戰沙場。“工不如商”的預言終究還是應驗了。父輩們也只能紛紛走出廠門,開始向市場奔走,帶著“劉姥姥進大觀園---洋相百出”的稚氣,在異域他鄉、街邊巷旁都閃現著他們的身影。也許他們的“塑料普通話”讓你聽著有些費力,也許他們是你見過最土最俗也是年齡最大的推銷員。可當他們信心滿滿手舞足蹈的給你形容著花炮的千年傳承,為你展現著絢麗多彩喜氣滿滿的煙花技藝時,你能感知到那股滿滿的正能量。
當下正經歷著花炮市場嚴峻的黑夜,似乎還沒有任何終結的跡象,可父輩們卻猶如當年牛棚中的顧準,依然全身心的投入在思考、工作之中。曾經只知柴禾稻麥、鐮犁耙鋤的他們,現在也開始討論終端建設、花炮連鎖這類似懂非懂的話題了。
是呀,從農田到工廠到市場,父輩們終其一生所經歷的這些轉變,又豈止180度呢。也許最初他們步入花炮的行當,是沖著脫貧致富而來。如今他們不離不棄不斷蛻變,一定是朝著夢想追逐而去。回顧父輩的花炮人生,一部完整的普通農民創業史,改革開放的微縮版,甚至可以入選哈佛案例。
他們讓我們堅信改變是可能的,夢想是真實的,未來是真的會到來的。“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作者:上栗盛鼎煙花公司總經理 程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