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你最關心什么,我們就報道什么。
2015全國兩會期間,新浪新聞中心在中文門戶網站首先推出“兩會選題會”,讓網友報選題、做主編,小編們在幕后為你請教專家、連線代表委員,給“棒棒噠選題”呈上精美的兩會新聞大餐。
“兩會選題會”上線的第一天,PC端和移動端共收集了有效選題1000多個,不少網友把目光鎖定在煙花爆竹問題上面。
兩會期間,恰逢元宵節,正好又撞上工作日,昨夜一通噼里啪啦恐怕讓很多人迷迷糊糊起床趕著上班,空氣也由兩會藍變成了霧霾。
@夜色下的呢喃 稱“習俗中的陋習應該改掉,鞭炮不分時間的響,擾人清夢,而且霧霾這么大了,鞭炮還有火災隱患,各種因素決定,鞭炮需要管制了。現在城鎮化,不能老是想著城里,鎮上的也要多考慮一下,習大大不是說中國的縣才是基礎么?”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告訴新浪網,他在考慮今年就煙花爆竹燃放問題提出提案。
好,今天我們的選題就是你了,我們來研究下煙花爆竹吧。
從開放到禁放再到限放
縱觀全國,煙花爆竹大致經過了從開放到禁放、再到限放的過程。
北京市對煙花爆竹的態度恰好也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觀微知著,看看帝都也就大致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了。
從建國后到上世紀80年代,放不放、如何放,基本上沒人管的。
1986年12月,北京市政府發布了《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暫行規定》,對煙花爆竹采取了帶過渡性質的“逐步限制、趨于禁止”的政策。
這個《規定》大體上只說明對煙花爆竹開始著手管理了,除了生產銷售環節,在燃放環節上只規定不許在天安門地區,一、二類商業街,火車站,電汽車站,機場,公共娛樂游覽場所,醫院,堆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地等地燃放,并沒有嚴苛的細則出臺。
反倒是1992年,廣州成為第一個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的城市。
人民日報報道,隨著北京市因燃放煙花爆竹導致的炸傷、噪音、火災日益增多,1993年12月1日,根據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北京市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北京市8個主城區為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地區。農村、遠郊區、縣則暫不列為禁放區域,由當地區、縣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13年后, 2006年春節,《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草案)》公開征集市民意見,草案規定每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北京除車站、機場等8類公共和重點消防區域外,允許市民燃放煙花爆竹。北京將實行了10余年的春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改為限制燃放。
其實,北京原來也只是“限制燃放”??不能在西城等8個區燃放,現在,不過是將限制的范圍又縮小或改變了而已??不能在文物保護單位、機場、車站等地點燃放。
這基本上又回到了1986年的框架規定上去。
據人民網報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閆正斌近日表示,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全國禁放煙花爆竹城市138個,其中省會城市5個,地級市30個,縣級市103個;出臺了限放煙花爆竹政策的城市共536個,其中直轄市4個、省會城市19個,地級市111個,縣級市402個。近700個城市或禁或限燃放煙花爆竹。
熱鬧伴生噪音、污染、火災
煙花,并非只帶來了喜慶和熱鬧。
元宵節剛過,據新京報報道,因大氣擴散條件轉差,加上夜間煙花爆竹燃放達到高峰,致使昨夜的空氣質量連跌兩級,從輕度污染抬升至重度污染水平。
19時,全市35個站點已經有部分站點跌入了中度污染水平,到20時,豐臺花園、西直門北大街、南三環西路等11個站點的空氣質量達到五級重度污染水平,PM2.5濃度升至每立方米150微克上下。
環保部門數據顯示,昨夜PM2.5峰值出現在22時,全市平均為每立方米224微克。單站最高為西直門北大街,達到每立方米638微克。
新京報報道,這種情況還是在今年燃放量比去年元宵夜下降32%,,燃放時間明顯縮短的情況下發生的。
除此之外,從除夕零時至正月十五24時,新京報統計因燃放煙花爆竹導致的眼外傷:24人,復合傷:73人,燒傷:4名,其他外傷:44名。
除了環境污染和炸傷、燒傷,城區的建筑越來越高,人口相對密集,高空煙花等的燃放極易引發火災,直接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著名的央視大火就是因煙花爆竹引發的。
此外,噪聲擾民,一家燃放,四鄰不安。這使老人、兒童難以安睡,成年人無法靜心,影響休息。
維港的煙花匯演
比起內地諸多大城市在對待春節煙花燃放問題上猶疑和曖昧的態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人口高度密集的香港就已把這一問題妥善解決。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港府在這件事情上走起了“大包干”路線:全面禁止私人燃放,由政府代勞,找企業贊助,每年大年初二在維多利亞港搞一場煙花匯演。
在香港,任何人非法藏有煙花或爆竹,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5萬元及監禁六個月。
禁止了個人燃放,官方出面牽頭,企業買單,自1982年起,每年正月初二(1982??1984年是正月初一晚上)都在維多利亞港灣搞一場盛世煙花表演。
企業自然也不會當冤大頭,每年賀歲煙花匯演都成為香港焦點,來自國內外的數十家媒體都會做現場直播,企業知名度亦會得到很大提升。
這既滿足中國人過節圖熱鬧的勁,又成功增添城市景觀,順帶提升香港和贊助企業的國際影響力。政府、企業、市民三方最后都在維港絢爛的煙火中獲利。
媒體人閭丘露薇曾經在新京報發文,講述澳門的指定燃放。
在澳門的指定燃放區,不單把爆竹和煙花燃放分開,還分成成人區以及小童區,設置欄桿、網等安全設施。
除了規定燃放時間,政府還派出警察、消防、紅十字會、海關等人員在現場駐守,如果發現有非法進口的煙花爆竹,特別是直徑超過三厘米的煙花,就會當場沒收。至于不聽從勸告,沒有在指定范圍燃放的市民,最高會被罰款 1.5萬元。
民俗與現代生活碰撞,改變時機成熟了嗎?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專門提出了“關于禁止在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的城市燃放煙花爆竹”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對新浪網說,關于禁放限放煙花爆竹的建議,去年兩會時曾有委員提出。政府應該給回應,收到了提案要回去解決問題。提案要公開,政府的回答也要公開,否則就是形式主義,沒有解決問題是不行的。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贊成過年不放鞭炮或者少放鞭炮,究其原因,除了對霧霾的關注,更是生活時代的變遷。
跟以往農耕社會的生活相比,伴隨著城市化、個體化,人們在工業社會里,正逐漸脫離熟人社會生活。少了熱熱鬧鬧的大家庭氛圍,人們忙著工作、解壓。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可能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或許有人說不放鞭炮,沒有年味。
東方早報報道,學者@北京崔衛平 據理反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放鞭炮這件事情,集中體現了這些中國人的自私、盲目、 顢頇和虛張聲勢。假如他們說過年不放鞭炮就沒有年味了,那么他們從來就沒有認真找到過生活耐人尋味的滋味在哪里。”
生活在變遷,到底是遵從傳統民俗,還是除舊布新,“過年該不該放鞭炮”何時能討論出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