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頭條客戶端刊發了《北京青年報》記者朱開云的一篇報道,標題為《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建議:各地應把禁放煙花爆竹改為限放》。該報道的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一刀切”式的禁燃煙花爆竹政策,引發了爭議。特別是2020年春節,河南省率先在全國31個區市中出臺全區域、全時段禁放政策,一度將煙花爆竹禁放推向高潮。
正值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黃小玲遞交了一份《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對煙花爆竹實行“一刀切”式禁放政策的建議》,黃小玲表示,目前已有很多代表委員贊同她的建議,她希望這一份建議最終能夠形成議案。
黃小玲建議,為了保護煙花爆竹這一千年文化遺產,各級地方政府應當事實求是,根據國家的立法精神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禁、限放政策,切實杜絕“一刀切”式的禁放政令。黃小玲認為,有些地方政府實行全區域、全時段“一刀切”式的禁放政策,不符合國家的立法精神。當前,做出禁、限放政令的各地政府大都是依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國務院頒布的《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兩部法律法規授權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決定合理的禁、限放范圍、時間和種類,但不是簡單地、“一刀切”式的禁放。
黃小玲表示,當前的煙花爆竹行業已有較為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質量標準,從生產到流通每個環節均有法可依,有標可依。我國煙花爆竹生產整體水準已達到發達國家的安全和環保標準,從我國占據了全世界煙花出口額的90%便能說明這一問題。
黃小玲說,燃放煙花爆竹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花爆竹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依法受到保護。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對燃放煙花爆竹均持積極開放的態度。
遺憾的是,世界各國正用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去點亮生活、慶祝勝利、狂歡節日、憧憬未來之時,我們自己卻正在對這一文化遺產進行限制和“封殺”。如今的“封殺”結果很可能會造成在多年以后我們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去重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小玲在建議中還提到,保護煙花爆竹產業對復工復產、穩定就業、打贏脫貧攻堅戰都有著積極意義。我國是世界最大煙花爆竹生產、消費和出口國,煙花爆竹生產和消費量約占世界總量的90%,出口貿易額約占世界總量的80%。目前全國有煙花爆竹生產企業2220家,產值超670億元,其中出口額接近100億元。
我國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基本都是地處偏僻農村,整個產業鏈有從業人員近400萬人。作為煙花爆竹主產區的湖南瀏陽和醴陵、江西萬載和上栗,煙花爆竹產業市場份額約占全球的80%以上,約占全國的90%以上。煙花爆竹行業對老區人民擺脫貧困、提高收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實行精準扶貧都起著重要作用。
為此,黃小玲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
一、對煙花爆竹燃放實施“禁改限”,可參考首都北京的相關政策,北京近些年對大氣污染的問題尤其重視,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不遺余力,但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并沒有實施“一刀切”的禁放政策。
二、對煙花爆竹進行嚴格的分級、分類管理。要應盡快啟動對《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國家標準和對《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規范性文件的修訂工作,對煙花爆竹產品進行嚴格的分級、分類管理。
三、將煙花爆竹消費稅改為消費終端征收。在《稅法》修訂時增加對煙花爆竹的終端消費者征收消費稅,利用市場和行政兩只手來共同調節消費人群和消費數量。
四、各級地方政府在制定涉及煙花爆竹禁、限放政策時應聽取企業和行業協會意見,舉行聽證會,并在網絡媒體上征求民意。
五、應該強化煙花爆竹行業資金投入保障,請求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將煙花爆竹中央級稅收反哺給主產區政府,推動煙花爆竹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一個安全、環保、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煙花爆竹產業。
(內容來源:北京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