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二了,羊年春節越來越近了。各地關于羊年春節的燃放時間也在陸陸續續確定,據小編觀察,絕大多數限放的地方其燃放時間也是集中小年前后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起初小編還納悶了,為什么都是從那時候開始?懷著程門立雪式的虔誠,憑借著鑿壁借光式的努力,終于找到了答案,就是,從小年前后開始,有些習俗是需要花炮。答案弄懂之后,小編又打破砂鍋問到底,終于盤點出了以下習俗離不開煙花爆竹,也都需要燃放煙花爆竹。
1、 祭灶
時間: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五
祭灶,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擺上供品,跪拜叩頭,燃放爆竹,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放爆竹便成為給灶王爺壯行的重要程序之一。
2、大掃除
時間:臘月二十四
祭過灶神,第二天便是年二十四,俗例是大掃除。掃房子除為了新年的環境清潔外,還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然后焚香禮拜,鳴鞭放爆,恭迎神的駕臨,從而保佑家人一年的平安和財運。
3、磨豆腐
時間:臘月二十五
這一天的風俗是磨豆腐。除了磨豆腐以備過年外,在京津地區還在這一天迎玉帝下凡。迎的時候要鳴放鞭炮,焚香禮拜,還要家家和顏悅色,祈求受到玉帝的賜福、賜壽、消災除害。這一天是不能咒罵人的,否則被玉帝聽見而受到怪罪,就會后患無窮了。
4、割肉
時間:臘月二十六
年二十六的民俗是割肉,在中原地區還有一個重要的風俗是蒸饅頭。蒸的饅頭不單是為了吃的,還要預卜一下來年的時運如何。如果饅頭蒸得膨松且光潔勻正,那么來年自然是時運亨通,無往不利了;如果饅頭蒸的太硬且不勻稱,這就要經過一番的禱祝或謾罵,甚至放鞭炮震懾,才會使情況得以好轉。總之年前要避免諸事不順,從而影響到來年的運氣。
5、理發、洗澡、貼門神
時間: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年二十七、二十八兩天在傳統民俗中要理發、洗澡,鄭州有“二十七剔精細兒,二十八剔傻瓜”;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俚語。中原地區民俗這兩天還要殺雞宰鴨,為豐盛的年夜飯做準備。此時,廣大城鄉已隨處可以聽到爆竹聲,五彩繽紛的煙花也開始在夜空中綻放了。
豫北地區農村二十八這天民俗還要貼“畫畫”,有的叫貼“嘎(譯音)”,即寫對子,貼門神。一些地方的習俗在貼對子時還要燃放鞭炮助興,這時的門庭院落通常是朱聯似錦,落紅如緞,濃郁的節日氣息,便撲面而來。
6、別歲
時間:臘月二十九
豫北一些地方民俗要家置酒宴,往來拜訪“別歲”,并焚香于戶外(叫“天香”),放炮于庭前,通常要三天。
7、過大年
時間:中國人都懂的
年三十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民俗是捏仁、出鍋。即捏扁食、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豫北農村民俗在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爾后才是出鍋炸食品。大年三十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而燃放鞭炮就成為活動的重頭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