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愛“放炮”,女生愛“煙花”。每年春節(jié),燃放煙花爆竹,曾經(jīng)是每個孩子的最大快樂。提到煙花爆竹,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小時候拿鞭炮“崩牛糞”、“炸冰窟窿”的日子,鞭炮承載了我對春節(jié)的全部的童年記憶。
我們經(jīng)常說,自豪地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們“活著”的文化還有多少?真正“活在”人民大眾中的又有多少?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殘喘”在極少數(shù)人手中找不到傳承人,有多少永遠“躺在”了陳列館或者殘缺的故紙堆里,又有多少徹底湮滅在了歷史長河里,不留下一絲蹤跡。翻開日歷,看看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真正全民慶祝的也就只有一個“春節(jié)”。春節(jié)有四大習俗——貼春聯(lián)、吃水餃、走親戚、放鞭炮。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四去其一。文化傳承靠年輕人啊,難道年輕人愛走親戚?愛吃水餃?愛貼春聯(lián)?男生愛“放炮”,女生愛“煙花”呀!
曾經(jīng),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臘月二十六到二十八,家家戶戶“趕花集”,“花集”上賣的全都是年貨——雞鴨魚肉、春聯(lián)福字、小孩玩具、煙花爆竹……人氣最旺的就是“裝大呲花”的攤位,攤位后面停著一輛大三蹦子,滿滿一車的泥土、火藥和鐵屑,地上森森然,放著一排排的空心“花筒”,粗細高低不同,大的直徑大概有12厘米,高40厘米左右。不同大小的花筒,分別可以裝進一斤、兩斤或三斤的火藥和鐵屑。每年我家都得裝兩個三斤的“大呲花”,攤主拿出一個大花筒,用泥土把一頭堵上、夯實,然后按比例稱好火藥和鐵屑,拌勻之后小心裝進花筒里,裝上焾子,最后再用泥土封上花筒的上端,一個“大呲花”就完成了。等到除夕夜,一個都不能少,一家人全叫到院子里,把“大呲花”放在院子中央,點燃焾子,伴隨著“呲呲”的聲音,火星閃閃,越噴越高,噴出童年最美的火樹銀花。
煙花價高量少,而鞭炮是放不完的。每年春節(jié)前后有鞭炮可放,是每個男孩子的最大快樂。抓上兩把散鞭塞進口袋,拿一股香捅進蜂窩煤眼兒里點著,跑到大街上跟一群小伙伴溜街竄巷,到處轟炸,玻璃瓶、墻縫、鐵皮桶、牛糞堆……膽子小的,一手捏住香的末端,蹲下身子遠遠躲開,顫巍巍地伸出手臂,香頭的紅點搖搖晃晃,遲遲點不著。膽子大的一手捏住焾子一手拿香,點著后迅速向上一扔——“嗙”的一聲在空中炸響,一縷青煙彌散,濃濃的火藥味鉆進鼻孔。三虎子拿出一個鞭炮從中間掰斷:“看見沒,藥在中間,底下是泥。”他把掰開的鞭炮放在地上,香頭往火藥上一戳,“嗤嘍”竄出一道刺眼的火光。“看好嘍!”三虎子重新掏出一個鞭炮,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鞭炮下面的泥疙瘩,右手往焾子上一戳——“嘣!”一團火光在他手上炸開。三虎子咧咧嘴,露出熱氣騰騰的牙齒,得意地炫耀手里的半截鞭屁股。
我曾經(jīng)被鞭炮崩一身牛糞,也曾經(jīng)因為炸冰窟窿炸裂了冰面,整個人掉進池塘里。曾經(jīng),農(nóng)村很多婦女以“拉筒子”(做鞭炮外面的紙筒)、“編鞭“(把散鞭編成掛)為職業(yè),我也曾幫人插焾子賺過零花錢。曾經(jīng),因為到處是小作坊,生產(chǎn)不規(guī)范,十里八鄉(xiāng)經(jīng)常發(fā)生“炸炮仗事”的事故,很多人因此致殘、致死……制造、存儲、燃放煙花爆竹,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而且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所以,幾乎所有城市都出臺了禁放規(guī)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農(nóng)村不禁止啊!每逢春節(jié),很多城里人帶著大量煙花爆竹,跑到農(nóng)村的親戚朋友家里,來過一把癮!
城市不讓放,就到農(nóng)村來!我們?yōu)槭裁催@么熱愛燃放煙花爆竹,因為這是我們刻進靈魂、流在血里的文化啊!文化傳承靠年輕人,現(xiàn)如今,凡是在年輕人中盛行的節(jié)日,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情人節(jié)”,比如2月14,比如520,比如圣誕,比如七夕(傳統(tǒng)節(jié)日唯一翻身的)……其他的只能統(tǒng)稱為“假期”。煙花爆竹,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唯一吸引年輕人的點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之后,春節(jié)恐怕就只能歸進“假期”一類,還是總被“催婚”的不愉快的“假期”。到農(nóng)村來吧!帶上煙花爆竹!山野大叔小時候愛放,現(xiàn)在更愛看城里人帶到農(nóng)村的免費煙花表演——燃燒你的金錢,絢麗我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