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是華夏文化一張亮麗名片,是表達人們喜怒哀樂情緒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務院明文規定必須保護的歷史文化產品。
我市現有煙花爆竹生產企業230家,批發企業60家,零售網點900余個,機械研發生產企業48家,從業人員16萬人,行業年產值約190億元,稅收2億元。全市190億元煙花爆竹產值,能讓16萬人人均收入達到近3.6萬元,近20萬農民工就業,10萬個家庭沒有留守兒童。
我市經過持續整頓提質、關閉退出200余家落后產能企業、推進機械化生產、強化監管執法,全市煙花爆竹生產經營單位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升。自2016年6月以來,醴陵市實現了煙花爆竹行業連續4年“零傷亡”,攸縣2年煙花爆竹行業“零事故”。但也存在行業競爭無序、禁限政策挑戰、事故負面影響等方面的問題。
保護煙花爆竹產業發展是復工復產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舉措。安全、環保,是煙花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管好安全,就是保就業、保企業、保產業。要多管齊下,推動煙花爆竹產業發展。
嚴格控制事故發生。防止出現“一失萬無”的情況,就必須確保安全生產“萬無一失”。通過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全面深入推進煙花爆竹安全生產頑瘴痼疾整治,堅決打擊生產、經營、儲存、運輸等環節違法違規行為;堅持以“四化兩型”(企業集約化、設備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信息化和過程安全型、產品環保型)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標準引領、進一步推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全面提升文化價值。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文化內涵,順應新的消費市場需求。加快煙花產業與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辦好一年一屆的中國煙花博覽會暨醴陵煙花爆竹交易會。對有突出價值的文化產品、“煙花+”項目、文創項目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產品品牌進行獎勵扶持。對符合國家、省、市有關獎扶政策的,積極幫助企業進行申報。
嚴格落實行業自律。加強行業協會建設,通過行規行約加強約束和懲戒,讓行業協會成為行業治理的主體。構建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現代化的行業協會組織管理團隊,有效發揮理事會和各專業分會、各鄉鎮分會的作用,當好政府參謀和橋梁紐帶。
提升職業隊伍素質。對行業關鍵崗位從業人員按照規定進行從業資格審查,建立生產企業定期集中培訓制度,支持本地職業學校開設全日制煙花爆竹相關專業,支持行業協會、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辦班或送訓,加強工藝美術系列、注冊安全工程師等中高級技術職稱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企業引進中高層次人才。
強力推進技術變革。在產能核定范圍內,支持企業在關鍵涉藥環節加大技術改造,推動產業智能化“擴面”升級。充分利用當前大數據、物聯網、5G商用等新技術、新模式,圍繞煙花爆竹產業集群上中下游各環節,打通審批、備案、檢測、服務等各部門的信息孤島,實現安全、質量監管信息數據共享,風險隱患預測預判預警。
徹底整治頑瘴痼疾。以鐵的標準、鐵的紀律、鐵的手腕嚴加整治煙花爆竹頑瘴痼疾。在省里組織交叉執法常態化檢查的基礎上,根據我市實際情況,組織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縣市交叉檢查,按照“四個一律”要求剛性執法。同時加大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力度,真正讓企業自身對各類頑瘴痼疾實現零容忍,堅持徹底查、時刻抓、深入糾。
(文章來源:株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