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大腳印’的驚艷效果,放在今天已不算高難度動作。”瀏陽花火劇團總經理黃成對當年的奧運焰火記憶猶深。
彼時,讀電子信息專業的他剛剛大學畢業,并沒有想到職業生涯會與家鄉的花炮產生如此深的交集。
后來,他進入一家銷售煙花燃放設備的公司,并在兩年后辭職創業。“我想用煙、火和音樂來講故事。”黃成告訴記者,那時候不少企業放焰火“只求響求熱鬧,根本談不上創意”。
黃成做到了。他帶領一個由20多名80后、90后組成的團隊,先后參與了北京APEC、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大型焰火表演的策劃、設計和燃放。如今,花火劇團每年都承辦40多場國內外焰火表演。
與黃成不同,同是80后的葉長江一出生就與花炮有不解之緣。1956年創立的金生花炮,是全國花炮行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傳承到葉長江手上,已是第三代。
從棖沖鎮的小作坊,發展到現在的6個廠區,年產值超3億元,產品出口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金生煙花見證了瀏陽花炮產業的傳承與創新。
“以前是賣產品、賣勞動力,現在是賣創意和品牌。”葉長江介紹,目前公司除了做傳統的禮花彈、盆花、消費類煙花產品,還有一塊業務就是延伸到“文旅+”的焰火表演,“廣州長隆、河北馬鎮,一年四季都有我們的焰火表演。”
不久前,在第十屆菲律賓國際音樂焰火大賽上,金生花炮代表中國隊與比利時、葡萄牙、德國等10個國家代表隊同臺競技。他們以《英雄聯盟》背景音樂為主線設計編排的表演征服了現場評委和觀眾,最終一舉奪冠。“以前這種大場合都要請外援,現在全部是我們自己的團隊。”葉長江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推廣理念上逐步與創意、藝術有機融合的同時,瀏陽花炮在生產方式上也向智能制造敞開了懷抱。
在中洲煙花集團株樹橋廠區,其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組合煙花全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人機、人藥完全分離,數百米長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只有十幾名工人在巡視、監控。
“以前100個人做的事,現在只要20個人就夠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發生事故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廠區負責人吳湘告說,集團投入研發資金近2億元,攻克了隔爆、藥物輸送、智能檢測等核心技術,解決了花炮生產的人員安全問題。
根據瀏陽市煙花爆竹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以及去年瀏陽市政府與新松機器人等共同簽署的框架合作協議,不遠的將來,花炮生產車間將更加智能:空無一人的生產線上,防爆機器人手臂旋轉翻騰,智能車間實時調整溫度和濕度……
歷經千年的瀏陽花炮傳統產業,就像北京奧運的焰火“大腳印”一樣,一步一步,向著文化創意產業轉型提質、蝶變升級。(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顏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