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指出,2020年將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然而在當前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燃放煙花爆竹受到大范圍的限制和否定,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些城市,開始全年全區域禁限放。那么,是否要燃放煙花爆竹,民俗文化傳承之路該如何走呢?
燃放煙花爆竹的起源
相傳在太古時期,南方有一種厲鬼叫“山魈”。臨近年關,山魈尤為喜歡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擾民,殘害百姓與牲畜,弄得除夕夜當晚人心惶惶。其中就有一座村落的人家,為了想在除夕夜趕跑“年獸”,就把砍來的“竹腔”借助內部空氣的力量制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發出了一聲巨響,從此把“山魈”嚇跑,也保住了家人的生命安全。直到人們發明火藥,用它做成了爆竹。后來,這種儀式逐漸演變成也中國人辭舊迎新的傳統風俗。
瀏陽煙花是典型的富民產業、扶貧工程。
據統計,2019年瀏陽市全市花炮產業集群實現總產值241.1億元,其中出口銷售額34.8億元,國內銷售額150.4億元,原輔材料及相關產業實現55.9億元。為近30萬農村就業者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是典型的富民產業、扶貧工程。
全面禁放缺乏科學依據
現行的禁限放政策,主要是基于煙花爆竹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首先,有關燃放煙花爆竹是造成霧霾的依據并不充分。2015年,中科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對北京地區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研究發現,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這些來源的所占比例分別為15%、18%、12%、4%、25%和26%。煙花爆竹根本不在其列。
其次,就在今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人民響應國家號召堅決遵守不出門、不聚會相關要求,工廠停工、一切娛樂活動停止,城市禁放、餐飲酒店業休業...北京地區從初二到大年初六仍然連續幾天大氣重度污染,是否證明大氣污染與燃放煙花爆竹無關呢?
煙花爆竹主產地瀏陽市,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都有大型煙花燃放表演,但瀏陽市同樣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這足已證明煙花爆竹污染與環境污染沒有直接關系。
民俗文化傳承之路該如何走?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燃放煙花爆竹是中華民族沿襲千年的文化習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慶娛樂形式。同時,煙花爆竹又是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名片。
長沙市安監局局長胡春山在《2020年煙花調研報告》中提到:切實保護煙花爆竹文化遺產,啟動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工程。日本正在就“煙花文化”申請世界非遺,我們申遺進程已是時不我待,必須行動起來。建議盡快啟動將煙花爆竹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工作,成立中國(長沙)煙花爆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組,爭取2025年前中國煙花爆竹制作技藝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小編認為,煙花爆竹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節日慶典,可以說是貫穿了我們一生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更是一種歷史符號文化的傳承。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燃放煙花爆竹應該避免“一刀切”,而煙花爆竹作為民俗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該為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